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这意味着,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首先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自身的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哲学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而且形成了深沉、厚重、睿智的中国哲学智慧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传统,构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传统哲学知识体系。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的连续性为历史逻辑,深度挖掘中国哲学的丰富宝藏,深度阐释富有哲学智慧的中国哲学精神,才能厚植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根”和“魂”。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人类情怀的民族,是博采人类文明的民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念、价值旨趣和理想追求,最重要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根本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最期待的则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其中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所具有的“哲学问题的人类性”和“哲学思想的普遍性”,深植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的包容性”之中,并深切体现于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价值旨趣和概念体系之中。
展开剩余9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这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是以中华文明为“根”的中国哲学精神。构建中国自主哲学体系,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实现当代哲学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而开拓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的,让中国传统哲学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成为现代的。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其最为重要和最为坚实的理论工作,就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赋予哲学命题、哲学思想、哲学观点以原创性的理论内容,从而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鲜活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最重要的就是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深厚底蕴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根植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传统,熔铸成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家国情怀,铸造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正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的统一性,以及这种统一性所铸就的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哲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奠定了“根”和“魂”。
(摘编自孙正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历史和人民所选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既要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术话语,又要重释在中国哲学典籍中流传千载的历史话语。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实现中国哲学“术语的革命”,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刻总结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经验与规律,深入探究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深刻学理内涵,摆脱世界文明史书写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以自主性探索实现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现代重构。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观念和知识传统,涵括丰富的哲学典籍和治国理政智慧,在中西哲学思想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实现中国哲学综合创新与繁荣发展,要赓续中华文脉,读懂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确立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意理念,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时代活力,让“冷门绝学”代有传承。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断丰富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实体性内容。
(摘编自臧峰宇《守正创新:展现中华民族哲学自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的发展从未中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哲学内容和厚重的哲学智慧,还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知识体系。
B.中国哲学中的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以及佛教哲学,都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思想。
C.中国传统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旨趣,铸就了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D.中国哲学典籍涵括中华文明发展中积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观念,对于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关于对中华文明自身特性的阐述,不仅论证了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必然性,还为其指明了方向。
B.材料一以“源头活水”“根和魂”“精神家园”等事物设喻,将抽象的文化传承具象化,凸显传统文化的本体性地位。
C.材料二针对“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和“冷门绝学”的传承危机,清晰指出中国现代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路向。
D.材料二中恩格斯的话是指,术语的革命是科学突破的标志,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重释中国哲学典籍中的历史话语”。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屈原列传》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
C.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4.根据材料,理解“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中“自主”一词的内涵。(4分)
5.当下,如何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几声车铃
邓宗良
五十多年前读小学时,哪个同学家里要是有辆自行车,比门门考一百分还风光。
清明节时,从小镇走回父亲生活过的村庄,给爷爷奶奶扫墓,来回五十多里路,天蒙蒙亮就赶路,回来时天都快黑了。
我走在上坡下坡起起伏伏的公路上,偶尔身后响起几声车铃。后座上坐着人或驮着货物的自行车,嗖一声从身旁蹿出。一直看着它在前方拐了个弯,消失在夕照已尽的桉树林里。
小脚丫走不动了,母亲背起我。一挨着她的背,立时要睡着。模模糊糊地听见父亲说,什么时候咱家有辆自行车就好了。
我做梦都想有辆自行车。出了家门,巷口对着小镇的老街,一眼就能看见修车铺。修车铺卸下门板,铺面和门前的一棵波罗蜜树连在一起,从早到晚,热热闹闹的。一个脚踏板连着的砂轮,冷不丁飞转一下,一声尖叫,迸出一串火花。
放学回来,我蹲在修车铺不碍事的角落里,看师傅们修车。叮叮当当的声响悦耳动听。父亲也对自行车的兴头越来越大。他觉得上海的凤凰牌可望而不可即,天津的飞鸽牌是阳春白雪,他琢磨得最多的还是广州的红棉牌。红棉牌最便宜。
过了一年,父亲单位摊到一张自行车购买票,让父亲抽着了。他下班回到家,神情复杂地拿出给我们看。呀,是凤凰牌。他没说几句,声调就低沉下来,像犯了什么说不清楚的错。母亲不吭声,早就拉着脸瞪他。父亲一个月工资不到四十块,这点钱管着一家人的吃喝呢。瞧着这张购买票,一家人好些天睡不好觉。
外婆让舅舅过来,说,一起凑钱吧。一大把纸币,大小不一,皱巴巴的,几双手捋了好多遍,才成了平平整整的一沓。这沓钱用小麻绳捆紧,包在报纸里,在家里又放了几天。购买票到期前的一天,父亲抱着钱,和舅舅到百货门市部,把一辆锃亮的自行车推回了家。如果不是那么沉,他们也许会抱回来。这才没了悬念。
舅舅又把自行车推回外婆家,他用彩色胶带把能够包裹的地方都细细地包起来,好像车子是个一碰就碎的瓷器。他忙到下半夜,看着新车睡不着。第二天他把花花绿绿的自行车推了回来。离开的时候,用大拇指拨了几下车铃,像是还有话跟它讲。
父亲也不舍得用它,小镇就这么大,上下班走几步就到。雷州半岛风多雨多,人一身泥水不算啥,要是自行车沾上泥水,心疼着呢,赶紧擦拭,觉得怎么擦都擦不干净。
我帮着父亲给车上油,链条转动哒哒地响,心里一阵欢快。一天,父亲发现舅舅缠的胶带有点翘边,便小心翼翼打开,里面居然爆漆了,阳光下细细一看还有锈点。父亲连连拍着后脑勺,直怪自己怎么没早点发现。他说,还是大意了,海边潮气重,无孔不入,还带着盐分呢。就这样,新车成了不新的车,自行车得到了解放,父亲有些赌气似的首先用了起来。
母亲这可找到了理,让我赶紧学车,好像这车是给我买的。我腿不够长,身子得钻到三角架里,探出肩膀和脑袋,手够得着车把,脚尖就够不着车镫子。勉勉强强地蹬着,不好使劲,速度起不来,车子东倒西歪,一倒地,就压在身上。
见我浑身泥土,膝盖擦破了,母亲先打起退堂鼓。父亲却说,男孩子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三天后,车速不知不觉起来了,我的眼睛也不再紧盯着车把。我和自行车成了一伙儿,把上气不接下气的父母越甩越远。
抬起头一看,正是晚霞满天。我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晚霞,像许多飞着的黄色翅膀,我仿佛追上了它们似的。
自行车见证了那个年代男孩子的成长。
我最想用自行车帮母亲驮稻谷。那时母亲从父亲的村庄挑回稻谷。两个大箩筐,装着一百多斤稻谷,挂在竹扁担两头,压在她肩膀上。为了抄近路,她从海堤上走。
耕牛在海堤上面踩出许多坑,晒得像石头凿出来的。海堤上没有遮挡,海面跳跃的阳光,明晃晃地反射到草帽下母亲好些年前就被晒黑的脸上。箩筐里的金黄稻谷,想接住她落下的汗珠。
在小镇边的公路上,我等到了母亲。我说,明年我就骑车去驮谷子。母亲笑容里流出一股甘甜。
第二年,母亲说,不去挑稻谷了,一担谷子省不出一两块钱。我觉得这是母亲编的理由,她就是不想让我骑车去驮稻谷。骑车走不了海堤,要绕到雷州城里。在她眼里,我还是个孩子。参加工作后到取消粮票前,我把每个月省下的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寄回家给母亲。这时家里不缺粮了,她也不说别再寄了。她知道我心里放不下这件事。
年前,已过七旬的哥哥抱病骑摩托车回父亲的村庄围灶。他说,海堤上面做成了公路,汽车跑来跑去。真想在春风吹的时候,在上面骑骑车,看看扑到海堤边的长长浪花,听听风吹过无边的稻海。
我常常想,只有像骑车那样迎着风,追着雨,满脸泥土,才是真真切切的回家。一路上的风景与小时候的记忆接上了。慢慢地,我闻到了小镇的炊烟。灶膛燃着没干透的稻草和饱含油脂的桉树叶,炊烟又潮,又霉,又黏,又香,又轻柔,又深沉。
雷州半岛还是波罗蜜树出名,它没那么高大,却果实累累。英国作家古尔纳在他的小说里写道,许多历史学家、国王和哲学家都曾为波罗蜜留下过文字。小镇街边以前种下的小波罗蜜树,已长成老波罗蜜树,在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楼房下,它们显得比以前矮小了。波罗蜜树下白天的一片浓荫,被挂在树上的灯火抹去。
修车铺不见了,大排档人头攒动。看到家门口,耳边忽然响起自行车的铃声。小时候,父亲骑车回到巷口,总要拨响车铃。
在台风天的瓢泼大雨里,在除夕的爆竹声中,在夜深人静时,无论何时,父亲的车铃都是一个不变的调子,明亮、轻快、舒心、温暖,还有一点淡淡的忧愁,跟我听过的其他车铃不一样。路过的自行车铃声混淆不了它,巷子里的狗不会吠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年凤凰牌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件“奢侈品”,但全家人还要艰难地凑钱购买,一定程度上带有点虚荣。
B.“海边潮气重,无孔不入,还带着盐分呢”一句,解释了自行车快速变旧的原因,也暗含着父亲深深的自责。
C.多年后给母亲寄粮票的细节,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对当年未能兑现用自行车帮母亲驮稻谷这一承诺的弥补。
D.年过七旬的哥哥骑摩托车回村时,幻想在海堤公路上骑自行车看看浪花,体现哥哥想通过骑行追忆年少体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比门门考一百分还风光”一句,以孩童视角的夸张对比,生动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匮乏的社会现实。
B.文中母亲“早就拉着脸瞪他”这一细节,精准地刻画出她坚决反对丈夫买车的心理,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
C.文中对晚霞、海面、稻谷、炊烟等场景的描绘,将平凡事物点染出诗意和美感,意境深远悠长,情感真挚内敛。
D.文中以“自行车铃声”贯穿始终,既有对现实听觉的捕捉,也有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形成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8.文章前后都写到“波罗蜜”,请谈谈你对作者这样安排的理解。(4分)
9.本文标题“几声车铃”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
(节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材料二: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材料三: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惟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节选自《文心雕龙·知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故心之照理 A譬目之 B照形 C目瞭 D则形无 E不分 F心 G敏 H则理无不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的确,与《孔雀东南飞》“良吉三十日”的“良”意思不同。
B.“伯牙破琴绝弦”与《石钟山记》“如钟鼓不绝”的“绝”用法相同。
C.“虽幽必显”与《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的“幽”词性不同。
D.所以,……的原因,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支道林通过伯牙绝弦、匠石废斤的类比,强调法虔是他的知己,其身份、地位不可以被替代。
B.材料二运用“知音”典故,生动而深刻地论证了尊重人才、礼遇贤士对于国家治理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C.材料三中“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形象论述了因为客观原因存在而难以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评论的道理。
D.材料三中“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着一“况”字,表明刘勰认为文字比音乐更能清晰传达思想情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4分)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4分)
14.《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经典著作。节选部分对于我们提升阅读境界和能力,有哪些启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 题。
金陵思古
罗隐
杜秋①在时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
柔姿曼态葬何处,天红腻白愁荒原。
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
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
【注】①杜秋是唐代金陵的传奇女子,曾经历宫廷兴衰。相传著有《金缕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扣住诗题中的“思古”,借咏杜秋娘之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
B.颔联“天红腻白”用色彩代指艳丽的花,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异曲同工。
C.颈联“残雨”“湿精魂”以凄冷之景勾连生死,表达了对杜秋娘的深切怀念。
D.诗歌以动景作结,“征帆过海门”的宏阔景象给人以希望,为全诗增添亮色。
16.对比是本诗的突出特色,试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傍晚漫步乡间,看见天边云朵悠悠飘荡,林间倦鸟缓缓归巢,此情此景让他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 ”两句诗。
(2)古诗词中写到秋天或冬天的树时,多用“木”这一意象,如黄庭坚《登快阁》的“ ”和姜夔《扬州慢》的“ ”。
(3)西湖是历代文人喜爱吟咏的对象,古诗词中具体表现西湖清秀美丽的句子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时,斜风细雨一夜,楼下的碧桃想必是开了,清早赖在床上晏起,窗外不知传来什么人的声音,你心头一动,( ▲ ),大略该是这种情思吧。又或者朔风凄紧,雪片纷纷落在北方大地上,你呵呵手,进了一家火锅店,走上二楼,凭窗而坐,点两盘羊肉,叫一瓶薄酒,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想到的也许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也许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正是“能饮一杯无”的时刻。
在外奔波的游子,总有一个时刻,想要退去满身疲惫,找一家熟悉的小馆子,吃一口家乡饭。也许是一碗小面、一碟烧腊,也许是一味煮干丝、一段香肠,这不正是当代人的莼鲈之思?又或者在春雨未息的时候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泥土气,清炒的新茬韭菜配上一点杂粮饭,亲友叙旧拉拉家常,我常以为杜诗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会是这种意境。有时亲友相逢,反倒不想跑东跑西,愿求半日清闲,喝茶聊天就好,苏轼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或道出此中三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诗句,最合乎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9.标点有时很有表现力,试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5月10日,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开赛。这项被网友昵称为“苏超”的省级赛事在舆论场爆火。绿茵场上,宿迁VS徐州的“楚汉之争”( A ),场下网友对着“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的梗( B )。话题热度高居不下,连同日举办的欧冠决赛都( C )。
严格来说,“苏超”的整体竞技水平也许并不算高, 甲 ,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和高中生等业余球员,与职业比赛相距甚远。
但“苏超”却精准契合地域文化,江苏特有的“散装特征”——经济发展较为平均、文化底蕴各有特色、市民的自我认同感较高等,一下就让“苏超”爆火出圈。
“苏超”甚至不只有足球。参赛城市还以此为契机带动文旅消费。据江苏省体育局统计,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目前已吸引了超过18万名球迷。可以想象,这些球迷“走街串巷”,一下也给各地文旅带来不小的助力。在这个层面,足球比赛已经超越了体育,让它变成了一种“复合体”, 乙 ,抑或支持城市,还是图个热闹,都可以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苏超”的启示与其说是“形”, 丙 :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大众活动,都应给民间文化留下更大的空间,信任民众内在的体育热情和娱乐精神,也相信人们会在切磋与参与中,创造出更大的惊喜。
21.请在文中A、B、C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多元的生活选择容易让人陷入困境。过分追求确定又会陷入新的困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1.(3分)C
2.(3分)D
3.(3分)A
4.(4分)①原创性: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②独立性: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倾向;③坚定文化自信:确立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④富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5.(6分)①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和当代实践,丰富其理论内涵;②(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传统,丰富其实体性内容;③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于中国传统哲学,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术语。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6.(3分)A
7.(3分)B
8.(4分)①波罗蜜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树种,代表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首尾两次出现,渲染故乡的独特氛围;②选取儿时最熟悉的事物,通过描写波罗蜜树的前后变化,写出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流露出浓浓的怅惘之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9.①贫寒年代的梦想与挣扎:自行车象征着改善生活、提升地位的梦想,购买自行车的过程却很艰难;②深沉的家庭亲情:买车、护车、学车等往事,渗透着家庭成员间朴素而深厚的爱;③个人成长的印记:学会骑车、要用车帮母亲驮稻谷等事件,记录了男孩子的成长。④无尽乡愁的载体:自行车成为连接“我”与故乡、童年记忆的纽带。⑤时代变迁的见证:自行车及其铃声的消失,引发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复杂思考。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10.(3分)ACF
11.(3分)B
12.(3分)C
13.(1)(4分)相互投合的知己已经去世,说话再也无人欣赏,内心情思郁结,我恐怕要死了!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冥契”“其”两处,每译对1处得1分。
(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凡”“殆”两处,每译对1处得1分。
14.(5分) ①破除偏见,追求客观,保持开放心态;② 广泛阅读,积累经验和见识;③ 运用系统工具,深入分析文本;④由文字深入追寻作者情志;⑤警惕浅薄,追求深刻理解,体会深层愉悦;⑥ 对经典好书要反复玩味、钻研。
评分建议: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15.(3分)D
16.(6分)①“在时花解言”和“死后花更繁”:自然无情与人类有情形成对比,增加悲怆之感。②“柔姿曼态”与“愁荒原”:死后的荒凉与生前的美好形成对比,增强悲剧力量。③“高洞紫箫吹梦想”与“小窗残雨湿精魂”:凄楚的现实与飞升理想形成对比,更显伤痛之感。 ④“绮筵金缕”与“一阵征帆”:如今金陵的寂寥庸常与昔时的繁华豪奢形成对比,强化悲伤之情。
评分建议:一点3分,举例1分,解析1分,效果1分,解析和效果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17.(6分)(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落木千山天远大 废池乔木
(3)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18.(3分)D
19.(4分)舒缓阅读节奏,便于表现人物的惬意心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能表现人物的闲雅之态。
评分建议:答出一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0.(2分)“退”改为“褪” “梁”改为“粱”
评分建议:每空1分。
21.(3分)A:剑拔弩张(热火朝天/如火如荼)
B: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拍案叫绝/忍俊不禁) C:黯然失色(相形见绌/甘拜下风)
评分建议: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甲:参赛者既有职业球员 乙:观众无论是喜欢足球 丙:不如说是“神”
评分建议: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3.作文(60分)根据2024年新课标1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一、审题
这是一道极具思辨性的生活哲理类作文题。材料以简洁的警句形式,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两种普遍困境:一是多元选择的困境,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机会丰富的时代,过多的选择反而导致决策瘫痪、焦虑迷茫、价值迷失、精力分散的沉重感;二是确定性追求的困境,为了对抗多元带来的不确定性,过度追求绝对的安全、可控和预设路径,又会导致思维僵化、适应性减弱、错失机遇等情况。
材料核心关键词是“困境”以及形成困境的两个原因:“多元选择”与“过分追求确定”。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指向人类在自由与安全、变动与稳定这一永恒张力下的生存状态。考生需深入剖析这两种困境的本质、关联及其根源,并探讨如何在动态平衡中寻求超越之道。
如学会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的确定,在多元中锚定核心价值;明晰核心价值,培养判断力与决断力,提升适应力与韧性;在“流动”与“锚定”间寻求动态平衡,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人生大方向的相对稳定,在实现路径、方法策略上保持开放、灵活和适应性,即“目标坚定,方法灵活”。
二、立意参考
(1)守确定之灯,照万象之变;
(2)在多元与确定的张力中寻找平衡;
(3)于多元中寻找确定性。
发布于:广东省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