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您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保留原意且增加了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黄维在其著作《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详细回忆了淮海战役中第十二兵团惨败,被俘的情景。他写道:“当突围命令下达时,各部队如同惊弓之鸟,争先恐后地四处逃窜。名义上的‘突围’,实际上是一场混乱的逃跑。至此,四个军、十个师,总计十余万人的第十二兵团,除少数漏网之鱼,几乎全军覆没。师长以上的军官中,副司令官胡琏、副军长谷炳奎、师长尹俊、王靖之、张用斌等人逃走,而我和军长吴绍周、覃道善、杨伯涛,副军长王岳,师长王元直、尹钟岳、夏建勣、潘琦等人则全部被解放军活捉。”
展开剩余86%1975年,黄维获得最后一批特赦,随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及文史专员。与他同为淮海战役俘虏的第十八军少将军长杨伯涛和第十一师少将师长王元直,却很少与他来往。即便在政协组织的座谈会上,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杨伯涛也拒绝与黄维见面,关系十分冷淡。王元直被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先后在解放军华东军区步兵学校及刘伯承主持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教官,1958年晋升少校军衔。到了1959年杨伯涛获特赦时,王元直已是军事科学研究部军事史料研究处的中校研究员。如果“暂七师师长”常乃超确有其人,估计是与王元直同事。
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陈诚“土木系”正是因第十八军和第十一师得名,黄维、胡琏、杨伯涛、王元直皆是“土木系”将领。杨伯涛和王元直对黄维避之不及,显然是淮海战役的旧恨未消——两人认为黄维远逊于胡琏,正是黄维的指挥失误导致了第十二兵团的全军覆没。两人评价:“黄维和胡琏同为‘土木系’的将领,指挥风格却迥异。胡琏善谋略,喜欢以智取胜;黄维则一贯喜欢猛冲猛打,更重要的是他性格迂直,不善于团结和驾驭部下,且长时间未参与实战,基本是个作战外行。”
作为黄维部下的杨伯涛和王元直,曾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称黄维是“久疏战阵的外行”,这无疑让人产生疑问:既然黄维的指挥能力远不及胡琏,为何他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而胡琏只是副司令?如果换成胡琏来指挥,是否能让第十二兵团在淮海战役中逃出生天?
杨伯涛在被关押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时,还与黄维进行书信争论;王元直则潜心研究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覆灭的前因后果。两人达成一致结论:黄维常在关键时刻否决部下最正确的建议,偏信最不可靠的部队,做出最错误的部署。杨伯涛在其回忆录《第十八军从进攻到被歼》中记述,他与王元直在双堆集被围时,就对黄维极度失望,甚至萌生逃跑或投降的念头:“王元直有一天来到双堆集,问我在如此危急情况下该如何应对。他认为留守只会死路一条,估计第十八军还有冲破包围突围的可能。我心里早已有了这样的打算,还有一种是表面隐忍、内心却极度想向解放军投降,以保全生命并争取解放军给个体面。”
王元直未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而是在解放军任中校军衔,可能因此对黄维的怨恨相对较轻。相比之下,杨伯涛经历了十年改造,对黄维的怨恨却极其深重。仔细翻阅史料,我们不难理解他们的愤怒:黄维至少三次拒绝了杨伯涛和王元直提出的合理建议,不断出“臭招”(这是两人对黄维失败部署的评价),断送了第十二兵团的生路。
黄维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实际上是一个“意外”,或可说是白崇禧与蒋介石权力斗争的产物。第十二兵团原本拟任司令是胡琏,兵团下辖四个军及一个快速纵队,主力包括胡琏指挥的第十军和第十八军。胡琏在解放战争中曾取得一定战绩,但该兵团隶属华中剿总,而白崇禧极不喜欢胡琏,坚决反对其出任司令。蒋介石只得将筹办新式军官学校的联勤总部副总司令黄维“赶鸭子上架”,这正合白崇禧心意。那时,李白正密谋推翻蒋介石,巴望着黄维将第十二兵团搞垮,使国军在徐蚌会战中惨败,迫使蒋介石下台。
黄维书生气质浓重,虽勇猛善战,却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且言语尖锐,刚上任便表示“此行只是过渡,六个月后就会把司令官职位还给胡琏。”此言令胡琏极为不满,认为黄维此举打击了军长和师长们的积极性,大家以为黄维只是来镀金的。胡琏以牙疼为由离开部队,而黄维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干出一番成绩,以证明自己比胡琏更胜一筹,得到蒋介石的认可。于是,他在装备和人员尚未齐备、粮弹尚未补充的情况下,匆忙率军奔赴淮海战场,进入了永无回头路的死胡同。
虽然关于淮海战役的被俘将领回忆录众多,本文重点仅谈黄维如何拒绝杨伯涛、王元直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第十二兵团覆没,其他细节暂且搁置。1948年11月18日,第十二兵团刚到涡河南岸蒙城地区,杨伯涛便察觉异常:解放军过去以运动战、侧翼攻击为主,硬碰硬阻击较少。此次在涡河却采取迎头阻击,明显针对黄维兵团,极可能设置了大包围圈,准备合围围歼。
杨伯涛当即向黄维报告,提醒兵团处境危险,务必谨慎行事:“共军作战一贯在各自战场独立行动,此次刘伯承与陈毅联手,敌人可能设下诱敌陷阱。我军若不警觉,恐陷入绝境。”杨伯涛建议迅速调整部署,稳固阵地,兵团参谋长萧锐也赞同此议。但黄维怀疑萧锐与杨伯涛都是胡琏旧部,认为这些建议可能是胡琏指使,阻止自己建功,迟迟未予采纳。在蒋介石催促下,黄维既未召开军长会议,也未通知近在咫尺的杨伯涛,便突然命令全兵团撤出工事,继续向北推进。
离开早已构筑好的防御工事,杨伯涛和王元直愤怒异常:“在国军高级将领中,才智能敌刘伯承者寥寥。我们被刘伯承耍得团团转,归根到底是白崇禧和黄维这些‘小诸葛’瞎指挥所致。”王元直私下骂黄维“如此昏庸,怎能敌得过刘伯承”,并当面向黄维提出建议:鉴于敌人已布诱敌陷阱,应趁刘伯承的中野攻势刚起,兵力尚未稳固,快速突围脱困。具体方案是以十八军为先锋,突破敌军口袋底部,再用集团滚动战术迅速撤出包围圈。
刘伯承后来得知王元直的这一计策,曾感叹:“若你们真采纳此计,我可就难办了。”黄维的最大“优点”是果断否决部下意见,不进不退,静待蒋介石的新命令。杨伯涛忍无可忍,携王元直再次进言:兵团尚未被四面围困,仍握主动权,应趁东南面尚未被解放军大部队发现,星夜向固镇西南铁路线转移。此举既能获得后勤补给(兵团出发时粮弹不足),又可与李延年兵团会合,虽难建奇功,却可保全实力。
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支持这一撤退方案。黄维却满脸不悦,踱步反复考虑许久,才勉强同意向浍河北岸固镇转移。可当杨伯涛、王元直回部队准备行动时,又被黄维突然变卦:“必须等我命令才能动。”杨伯涛回忆道:“我震惊地问他原因,几次请示均不得要领。直到下午四点,黄维才下令各军按计划行动。这比原定早上五点晚了整整十一个小时,急行军本可赶走六十多华里。”
多年后,杨伯涛和王元直仍旧耿耿于怀:“黄维色厉内荏,志大智小;严厉而无恩,暴虐而恣意。兵众而无章法,将领骄横且不用计策。主官犹豫不决,良机白白错失。”
黄维三次否决救命建议,杨伯涛、王元直称其“臭招”频出,最终导致第十二兵团进退失据,全面覆灭。胡琏侥幸带少数人突围逃脱后,在兵团高级将领会议上痛斥:“我十二兵团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关键在于将领的素质。一只老虎带领一群羊,羊会变成老虎;一只羊带着一群老虎,老虎也会变成羊!”黄维究竟是“羊”还是“虎”,已难定论。
第十二兵团全军覆没,蒋介石于11月19日特令徐州剿总前线参谋长舒适存转交杜聿明一封亲笔信。信中直指黄维性格顽固,屡次违抗命令,坚持夜间突围,未按蒋介石的空军掩护下白天突围计划行事,致使军队覆灭。蒋介石战败后甩锅已成惯例,这番话可信度存疑,但杨伯涛和王元直的评价不可忽视:若非黄维当司令,是否能采纳杨、王建议?是否能让淮海战役打得稍微容易些?
蒋军失败是历史必然,胡琏当司令也难改变结局。令人纳闷的是,黄维“熟读兵书”,为何却总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决策?
---
这样改写后,文章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核心内容,还增加了一些细节和语气修饰,使叙述更为丰富且层次分明。您觉得怎么样?需要再调整吗?
发布于:天津市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