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当年的苏-27,就没有现在的”终极侧卫“。
中国空军的现代化之路是从90年引进第一批原装苏-27SK开始的,当年还在使用歼-7、歼-8做为主力机型的空军部队,对这一批赶在苏联解体之前引进的世界一流战机是非常满意且有些迫不及待的,后来迅速又引进了生产线,虽然付出了一定的技术封锁代价。
在国内生产的第一批苏-27被称为歼-11A,从1998年到2006年间只生产了105架,遂停止生产,远未达到当初合同签订时要达到200架的最低数量,中方为此还向俄方做出了补偿。
无它,只是因为中国军工技术人员已经吃透了这批苏-27的技术,认识到毛子的武器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开始着手魔改苏-27了,2007年后生产的大量换装国产零部件的就被称之为歼-11B,这一批次基本是开足马力生产,数量超过300架,大量装备空军及部分海军单位,成为当时的空军主力,海军当时部分有装备苏-30。
展开剩余56%再后来,又研发歼-11C,也就是后来歼-15的前身。
最后一个升级版本在歼-11D与歼-16间进行竞争,最终歼-16胜出,这个被称为“炸弹卡车“的型号被西方称为”终极侧卫“,除了气动布局还保留原苏-27的身影外,其它从发动机、复合蒙皮到光电系统、雷达都已经脱胎换骨,是苏-27系列在世界各国中最终极也是技术最先进的改型(苏霍伊设计局及共青城制造厂都不得不承认这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同一款飞机),再后来,中国战机从歼-20、歼-35的设计开始就完全摆脱了苏系战机的血脉延续。
2020年,当年引进的苏-27已全部退役,歼-11A目前也基本退出一线部队,越来越多的歼-16系列战机还在担纲大任,而更多的空军主力蚰正在加速换装歼-20。
回首空军发展30年,不得不承认,当年如果没有花巨资引进这一批苏-27战机,就没有现在中国战机的飞跃式发展,从仿制到创新,中国军工从世界一流战机设计中汲取营养并青出于蓝,最终终于站在了世界军机研发的最前沿。
发布于:广东省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